核心提要
●思想融合,开展“嘉昆太”理论中心组联组学习,相互汲取三地发展理念、成功经验
●阵地联建,持续拓展“海棠花红”三级党群服务体系覆盖面,搭建沪苏昆交通一体化执法站党群服务点等一批枢纽型党建阵地
●资源整合,成立长三角区域国家高新区党建联盟和党刊融创联盟,全面搭建交流合作、抱团发展、协同创新共享平台
中国组织人事报昆山讯 (通讯员 昆组)本轮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,作为一名工作在上海、居住在江苏省昆山市花桥经济开发区的两地通勤党员,仕洁自告奋勇、连续多日奋战在花桥经济开发区滨江裕花园1号核酸采样点,参加全员核酸检测志愿服务。“我住在花桥,就是花桥的党员,花桥就是我的阵地……”仕洁满怀感触地说。像仕洁这样的“星期天党员先锋”,昆山市还有很多。
沪昆通勤党员携手抗疫,是昆山市加强党建引领,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。近些年来,昆山市与上海嘉定区、青浦区三地共同构建毗邻区域党建联合体,通过思想融合、阵地联建、资源整合,实现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,同频共振迸发新的活力。
思想融合,凝聚三地党员干部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。在市级层面,发挥红色文化、海派文化、江南文化水乳交融的优势,创新开展“嘉昆太”理论中心组联组学习,开发6条实践研学线路,相互汲取三地发展理念、成功经验,打造“行走的红色党课”。在基层一线,举办“初心号”长三角党建教育城际巴士、“三地书记思享汇”“三地学思荟”等特色品牌活动,串联110多个党建资源,服务1.8万余名党员,在常来常往、常联常亲中增进了解、凝聚共识、扩大合作。坚持“书记讲给书记听、书记跟着书记学”,依托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昆山分院、乡村振兴支部书记学院等优势资源,用好长三角党建智库联盟,常态化举办“书记沙龙”、党务干部“先锋训练营”等活动,邀请上海、浙江等地区名家名师、先锋书记授课辅导,帮助村(社区)党组织书记开眼界、拓思路、补短板、提能力,不断提高其对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新事物、新问题、新趋势的敏锐度。
阵地联建,锻造攻坚克难的战斗堡垒。持续拓展“海棠花红”三级党群服务体系覆盖面,搭建沪苏昆交通一体化执法站党群服务点等一批枢纽型党建阵地,集成理论学习、培训交流、执法协商、纠纷调解等功能,为执法队伍和服务对象提供便利和服务,实现“党建与业务共进、执法与服务同步、治理与管理并重”。系统推进党政部门、群团组织、国有企业、两新组织开展结对共建,组建一批行动支部、党建联盟,在文化、经济等重点领域加强合作交流,发布9个方面220多项合作清单,累计举办各类对接活动800余场次,形成全方位、深层次、宽领域的对接合作。重点发挥沪昆通勤党员,特别是5000余名工作在上海、居住在昆山的“星期天党员先锋”作用,落实“党员联系四邻”机制,组建先锋团队33个,形成6大类服务项目,在社区治理、环境整治等工作中,协调解决问题近3000个。尤其在疫情群防群控工作中,“星期天党员先锋”积极响应组织号召,配合做好跨区域通勤群体政策宣传、情绪疏导、管理服务等工作,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,用真心真情守护“第二故乡”。
资源整合,促进产业发展创新。由昆山高新区参与发起,成立4家党刊、14个国家高新区的长三角区域国家高新区党建联盟和党刊融创联盟,全面搭建交流合作、抱团发展、协同创新共享平台。强化长三角产业融合优势,锚定数字经济“新赛道”,发力11个特色产业创新集群,组建电子信息产业、光电产业、汽车产业等千亿级党建联盟,配套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产业发展引导基金、总规模50亿元的台商发展基金,建立起覆盖广泛、协同创新的产业链党建工作模式,帮助上下游企业结成发展共同体,提升产业聚合能力。促进协同共治,放大“红管先锋引领基层治理”项目示范带动作用,跨区域开展“风送海棠”等党群服务系列行动130多场次,服务毗邻地区党员群众万余人次。三地联合开展违建联合整治行动,拆除违建面积4.26万平方米,清除安全隐患1700多处。将19项上海社区经验做法作为昆山社区治理“智囊智库”,在垃圾分类、综合治理等方面提供参考经验,解决居民矛盾超4000件次,不断提升社区治理能力。促进公共服务共融共享,以“党建+”加强毗邻地区间工作沟通,建立“青嘉昆”(青浦—嘉定—昆山)交通项目,打通7条省界“断头路”,开通4条省际公交线路;与复旦大学附儿院、同济大学附十院、华师大二附中等高端医疗、教育机构开展党建联建,让居民“足不出城”就能享受一线城市顶尖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