核心阅读
村级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,如何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,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绕不开的重要议题。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,要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。作为江西省农业大市,抚州市农业人口占总人口60.2%,2018年度,抚州村级集体经济“空壳”“薄弱”村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88.1%。为扭转这一局面,抚州坚持从政治上看问题,强化组织领导、因村施策,走出了一条村级集体经济由小变大、由弱变强的新路。
解决“从无到有”问题
盘活资产 因村施策
>>探寻3条发展路径,28种发展模式
“自从镇里引进绿能公司,村民不仅能得到租金,还能在田里务工挣钱。”谈到土地流转带来的变化,江西乐安县公溪镇荷陂村党支部书记游立华感慨良多:“目前绿能公司已在我们镇流转土地1.4万亩,单靠这一项,我们村去年就分红22万元……”
乐安县是国家级贫困县,属于罗霄山脉连片特困地区,为早日摆脱贫困,公溪镇通过流转土地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,实现农户、种粮大户或家庭农场、龙头企业、村集体四方共赢。2019年,公溪镇在全市率先实现全镇村集体经济突破5万元。鉴于此,抚州大力推广公溪镇做法,通过规模化种植节本增效,提升土地总体收益。目前,全市共流转土地222万亩,流转率达50.77%。
“去年我们赚到了集体经济的第一桶金!我们把村里闲置的资金放到区城投公司,一下就获利60多万。”章舍社区党支部书记龙贵仁喜滋滋地说。
临川区委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办公室副主任黄晓文介绍:“这两年,我们鼓励村集体利用闲置资金进行投资理财,全区共整合各类帮扶资金4000万元投入区城资公司,按照6.2%年利率进行分红,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48万元。”
近些年来,为解决集体经济发展思路不清的问题,抚州专门出台振兴村级集体经济夯实基层基础三年计划,明确以“脱壳消薄”和培育强村为重点的发展思路。按因地制宜、因村施策、分类指导、整体推进原则,将所有村划分为城关村、景区村、产业特色村、边远山区村、贫困村、交通沿线村6类,归纳形成“土地生财、服务营财、投资理财”3条发展路径,推广资产经营型、土地增收型、服务创收型、入股分红型等28种发展模式,促进集体经济提质增效。
抚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平六根介绍:“截至2019年底,全市1596个村依靠闲置资源发展物业租赁、土地流转、光伏产业等,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5万以上,占比88.18%,而2018年底只有217个,占比11.9%。”目前,抚州全市集体经济实现“从无到有”的转变。
这样的转变要从2019年说起。面对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在江西垫底的现实,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“一把手”工程,市委、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抓、亲自抓,逢会必讲、到村必问。市委于2019年4月成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领导小组,并组建工作专班,明确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由市委组织部牵头负责,深化党委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的统一领导,抚州出台资金扶持、土地使用等6个方面共24条具体措施,最大限度让利于村,在财政比较吃紧的背景下,抚州市县两级财政连续三年每年安排专项资金3000万元,支持100个村发展集体经济,中央、省、市和县级财政配套累计投入专项发展资金1.5亿元。
解决“由弱变强”问题
整合资源 多元融合
>>引进科技特派团,创新农村金融产品
2020年初,抚州全市1596个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过5万元的村当中,有538个村只有一项收入来源。如何破解土地、资金、技术难题,让集体经济“由弱变强”成为当时最大难题。
走在合市镇七坊村游人如织的桃园里,金溪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黄俊平告诉笔者:“为解决村级发展的用地难题,县里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,把拆临拆违腾出来的土地,用于种植卉苗木、果树香料等经济作物,由村集体聘请周边群众负责日常维护和管理,获得经济作物50%的收益分成。”目前,全县盘活1219个村小组碎片化闲置土地2.6万余亩,预计丰产期年收益可达1.5亿元。
这只是抚州利用清产核资结果,整合村小组资金资产资源,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一个缩影。目前,全市累计拆违拆临3031.8万平方米。为摸清家底,抚州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,清查核实农村集体资产102.34亿元。
“我和另一位农户租了20亩地,建了16座双孢菇种植大棚,还成立了双孢菇种植合作社,年收入超过24万元。”在乐安县山砀镇山砀村种植基地大棚内,曾经的贫困户康卫兴手捧一团雪白鲜嫩的双孢菇,喜不自胜:“这得感谢科技特派员,帮我们解决了双孢菇种植难题!”
为解决产业发展技术难题,抚州推进实现国家科技富民强县工程全覆盖,引进省级科技特派团32个,组织市县科技特派员112名,全面对接全市223个省级贫困村。目前,乐安县已建成投产双孢菇大棚1056座,吸纳385户农户参与种植,其中脱贫户195户。县委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武金勇信心满满地说:“两年前,我们这根本没有像样的强村富民产业。去年县里统筹1.2个亿用于产业发展,虽受疫情影响,但双孢菇产值仍达到上亿元。下一步我们要走深加工的路子,做强产业链。”
为发挥产业发展的引擎作用,抚州专门聘请中国农科院编制农业区域结构调整规划,突出抓好优质稻、蔬菜、中药材、优质特色水果四大特色产业,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。按照“三个一致”的发展思路,即与当地农业产业布局一致、与当地优势产业发展一致、与当地扶持产业发展一致的原则,调优做强区域特色农业产业,大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,打造各具特色的强村富民产业。
南城县株良镇是有名的中国校具生产基地,2020年初,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,不少校具企业面临资金周转难的问题。“我们与银行协商,引入‘校具通’等贷款项目,融资贷款1.36亿元。同时采取‘资金入股、收益分红’方式,整合200余万元闲置资金作为第一批入股资金,‘借’给校具企业使用,在解决他们资金周转难题的同时,村集体也可获得20余万元分红。”
株良镇的做法,是抚州积极创新农村金融产品的生动案例。近些年来,抚州以开展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为契机,鼓励农民利用山水林田湖草经营权抵押贷款,创新“信用+经营权”抵押贷款模式,破解村级集体经济融资难题。推出“地押云贷”等金融产品,其中“信用+经营权”贷款模式、“畜禽智能洁养贷”等一批经验模式,入选国家发改委推广清单。全市“两权”抵押贷(含古村贷)余额达141.19亿元。目前抚州通过市县资金统筹、乡镇主导、镇村联动的发展战略,已整合涉农项目资金7亿余元,支持集体经济。
经过近两年的努力,截至2020年底,抚州全市1810个行政村,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,占比由2018年底的11.9%增加到现在的100%,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从45个增加到1568个,过50万元的村从1个增加到204个,过100万元的村从0增加到66个,收入总额达2.99亿元,较2019年翻了一番。
解决“管理机制”问题
多元经营 常态监督
>>村企联手,搭建财务监管平台
“这种西门塔尔肉牛市场销路特别好,今年营收一定比去年多!”村民乐光华高兴地说。乐光华是金溪县高坪村的养牛大户,由于精通养殖技术,去年年底,县里鼓励他出资440万元领办一家龙头企业,采取“龙头企业+乡办公司+村办公司(村集体)+农户(贫困户)”的模式,将6个村委会的存量资产、涉农资金、贫困户的惠农贷款合计1100万元入股到公司,养殖西门塔尔优质肉牛。结果,头一年利润就突破300万元,贫困户户均股金分红3000元,贫困户在公司年务工收入达3万元。
抚州依托“一村一公司”的发展模式,找准村级集体经济与乡镇经济融合的切入点,通过村企联手共建、强村带弱村、县域统筹等形式,将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融入乡镇经济发展中,实现市场多元化经营。“抚州大力选拔发展型能人进入村‘两委’,全市村党组织书记致富带头人比例达73.9%。如今,全市1810个村均成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公司,由村党组织书记担任董事长,逐步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,引进乡贤等人才和经营团队,将集体资源转由村办公司经营,推动村级集体经济‘鸡生蛋、蛋生鸡’。”抚州市委组织部组织二科科长万明良介绍。
随着集体经济体量的增加,集体经济账面闲置资金已达7亿元,资金监管也随之成为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。为此,抚州出台村办公司运营管理办法,推动乡镇提供统一的财务服务和法律服务来监管村级账户,建立市县乡三级基层党建工作指导站制度,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开展常态化监督。目前,市县乡三级基层党建工作指导站已实现全覆盖。
抚州与金融部门对接,搭建村办公司财务监管平台。农行抚州分行三农金融部部长吴利平介绍:“通过对农村‘三资’管理平台进行升级,可以对村办公司实行智能化监管,真正实现在监管中服务、在服务中监管。”此外,抚州将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,列为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,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,调动县、乡两级的工作积极性。2020年从村(社区)干部中招录乡镇(场,街道)事业编干部44人,选拔担任乡镇(场,街道)机关领导干部23人。同时,对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加部分提取一部分进行奖励。
目前,抚州用两年的时间,提前完成三年强村计划。
青山绿水环绕下的广昌县杨溪乡东坑村。
在南丰县傅坊乡立新村的无尘车间,工人加工的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。
南城县株良镇校具生产基地内,工人正在赶制订单。
黎川县潭溪乡新庄村发展机械化育秧,集体经济破百万。
(图文由江西省抚州市委组织部提供)